白露过后水产养殖的管理核心

2025-09-12

      白露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、昼夜温差增大,且常伴随阴雨天气,水产养殖进入 “多事之秋”—— 水体环境易波动、水产动物免疫力下降、病害高发,同时也是多数养殖品种育肥和越冬准备的关键期。此时管理核心在于 “稳环境、强体质、防病害、促育肥”,具体要点可分为以下五大模块:

一、水质管理:稳定水体是核心

白露后水温分层明显(表层水温下降快、底层仍较暖),易导致水体溶氧不均、有害物质积累,需重点做好 “调水、增氧、稳藻” 三件事:

  1. 强化溶氧调控

    • 延长增氧设备运行时间:建议 “黎明前 1-2 小时开启,午后开启 2-3 小时”,避免夜间溶氧骤降(尤其阴雨天需 24 小时开启)。
    • 警惕 “暗浮头”:昼夜温差大时,表层水密度增大下沉,底层缺氧水上升,易导致鱼类在凌晨(未出太阳前)出现 “暗浮头”(未到水面,在中层浮头),需提前增氧,避免泛塘。
  2. 稳定水体指标

    • 定期检测水质:重点关注pH 值(保持 7.5-8.5)、氨氮(<0.5mg/L)、亚硝酸盐(<0.1mg/L) ,每周检测 1-2 次,阴雨天气后必测。
    • 及时调节指标:若氨氮、亚硝酸盐偏高,可泼洒芽孢杆菌、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(避开阴雨天,选择晴天上午);若 pH 值偏低,可少量泼洒生石灰(每亩用量 5-10kg,避免过量导致应激)。
  3. 维持藻类平衡

    • 补肥稳藻:气温下降后藻类繁殖减慢,易出现 “水瘦”,可适量施用氨基酸肥、有机肥(如发酵后的鸡粪、豆粕,避免生肥),培养硅藻、绿藻等有益藻,增强水体自净能力。
    • 避免 “倒藻”:阴雨天或台风后,若发现水体突然变清、发黑或起泡沫,可能是 “倒藻” 前兆,需及时泼洒解毒剂(如硫代硫酸钠)+ 藻种,快速恢复藻相。

二、投喂管理:控量提质,储备能量

白露后水产动物(如鱼类、虾蟹)需积累能量越冬,但摄食积极性随水温下降而减弱,且残饵易污染水质,需 “精准投喂”:

  1. 调整投喂量与频率

    • 按水温定投喂量:水温 18-25℃时,按养殖动物体重的 3%-5% 投喂;水温 15-18℃时,降至 1%-3%;低于 15℃时,仅在晴天中午少量投喂(避免空腹越冬导致体质下降)。
    • 减少投喂频率:从每日 2-3 次,逐步减至 1-2 次(选择上午 10 点、下午 3 点,避开早晚低温时段),阴雨天、水体溶氧低时停喂。
  2. 优化饲料营养

    • 提高饲料蛋白与能量:选择蛋白含量较高(如鱼类饲料蛋白 32%-38%,虾蟹饲料 38%-42%)、添加维生素 C、免疫多糖的饲料,增强动物抗应激和抗病能力。
    • 补充天然饵料:虾蟹塘可适量投放螺蛳(每亩 200-300kg),既能提供天然饵料,又能净化底质;鱼类塘可培育轮虫、枝角类,降低饲料成本。
  3. 避免饲料浪费

    • 观察摄食情况:投喂后 1-2 小时检查食台,若剩余饲料超过 10%,下次应减料;若很快吃完,可适当增料(但需结合水温与水质)。
    • 防止饲料变质:白露后湿度大,饲料易发霉,需存放在干燥通风处,投喂前检查,避免投喂霉变饲料导致肠炎。

三、病害防控: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

白露前后是水产病害高发期(俗称 “白露瘟”),常见病害有细菌性烂鳃病、赤皮病、肠炎病、水霉病,以及寄生虫病(如锚头鳋、车轮虫),需重点做好 “预防 + 精准用药”:

  1. 强化预防措施

    • 改善底质:每 10-15 天使用一次底改剂(如过氧化钙、腐殖酸钠),分解残饵、粪便,减少底层有害菌滋生(底层污染是病害爆发的主要诱因)。
    • 免疫增强: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(如三黄粉、大蒜素)、维生素 C、黄芪多糖,连续投喂 3-5 天,每月 1-2 次,提高动物免疫力。
    • 避免应激:加水、分塘、捕捞时,动作要轻缓,避免养殖动物受伤(受伤后易感染水霉病);加水时水温差不超过 3℃,每次加水量不超过总水量的 10%。
  2. 及时精准治疗

    • 细菌性疾病(烂鳃、赤皮、肠炎):外用二氧化氯(每亩水体用量 0.2-0.3kg)或聚维酮碘,同时内服氟苯尼考(遵医嘱控制剂量)。
    • 水霉病:水温低于 20℃易爆发,外用食盐(每亩 50-100kg)+ 小苏打(每亩 25-50kg)混合泼洒,或专用水霉净药剂。
    • 寄生虫病:车轮虫、斜管虫可用硫酸铜 + 硫酸亚铁(5:2)合剂;锚头鳋、中华鳋可用敌百虫(注意虾蟹对其敏感,禁用)。
    • 对症用药:发现病体后,先检测水质和病原菌,避免盲目用药。
    • 规范用药: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,避免药物残留;阴雨天不使用耗氧型药剂(如强氯精),以免加重缺氧。

四、水生动物管理:关注状态,及时调整

  1. 定期巡塘,观察动态

    • 每日巡塘 3 次:早上看是否浮头,中午看摄食情况,晚上看水质变化(如有无泡沫、水色异常),同时观察养殖动物的体色、活动(如鱼类是否离群、虾蟹是否爬边)。
    • 及时处理病弱个体:发现病鱼、死鱼或活力差的虾蟹,立即捞出深埋(避免交叉感染),并对水体进行消毒。
  2. 合理分塘 / 并塘

    • 分塘:若塘内养殖密度过高(如鱼类亩产超过 2000kg),需及时分塘,降低密度,减少竞争和病害传播风险。
    • 并塘:对于准备越冬的品种(如鲫鱼、草鱼),可在水温降至 15℃左右并塘,将规格相近的鱼集中饲养,便于管理和投喂(并塘前需对鱼体和池塘消毒)。
  3. 关注特殊品种需求

    • 虾蟹:白露后是河蟹脱最后一次壳(“生殖蜕壳”)的关键期,需保证水体钙含量(可泼洒氯化钙或生石灰),并提供充足隐蔽物(如水草、网片),避免同类残食;对虾需加强增氧,防止脱壳期缺氧。
    • 名特优鱼类(如加州鲈、黄颡鱼):此类鱼对水质和溶氧要求高,需更频繁地检测水质,投喂优质高蛋白饲料,避免应激。

五、应急管理:提前预案,应对极端天气

白露后易出现 “断崖式降温”“连续阴雨”“台风” 等极端天气,需提前做好应急准备:

  1. 备足应急物资

    :储备增氧剂(如过碳酸钠、双氧水)、解毒剂、雨衣、抽水机、柴油(保障增氧机供电)等,确保突发情况时能快速使用。


  2. 极端天气应对

    • 降温前:全池泼洒维生素 C 或葡萄糖,增强动物抗应激能力;提前加注新水(10-20cm),缓冲水温下降幅度。
    • 阴雨天 / 台风后:立即开启所有增氧设备,泼洒增氧剂;检测水质,若指标异常,先解毒再调水;停喂 1-2 天,待水质稳定后再少量投喂。
    • 泛塘应急:若出现严重浮头,立即向塘内泼洒增氧剂,同时抽水换水(上层水换入,避免搅动底层污水),必要时用小船将浮头鱼赶到上风处。

      总结——白露过后水产养殖的核心逻辑是 “稳”—— 稳定水质、稳定投喂、稳定动物体质,同时以 “防” 为主(防缺氧、防病害、防应激),为养殖动物安全越冬和后期高产打下基础。不同地区(南方气温下降慢、北方快)、不同品种(鱼虾蟹需求差异大)需结合实际调整管理细节,关键在于 “根据水情、天气、动物状态灵活应对”。

图片

原创技术、强力诱食、源头工厂是我们的优势

致力于成为全球科技领先的水产诱食剂推动者和供应商


北京得其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
地 址:北京市大兴区金星路12号奥宇英巢3号楼1720室

电 话:400 1810 518

网 址:www.deqile.cn

自主产品:

水产诱食剂--“嗨其乐”(DMPT

经营产品:

单项维生素 | 氨基酸 | 虾青素(巴斯夫)
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