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水产养殖中,鱼塘底质是整个养殖生态系统的 “根基”。“养鱼先养水,养水先养底”,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池塘底质管理在整个养殖流程中的核心地位。底质,作为池塘的“能量中枢”和“污染仓库”,其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水质的好坏,最终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、健康乃至最终的经济效益。因此,“改底”(底质改良)无疑是现代水产养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环节。
一、为什么必须重视鱼塘改底?—— 底质恶化的危害
鱼塘底质是残饵、养殖生物粪便、动植物尸体、残枝败叶等有机物的主要沉积区。若长期不清理或管理不当,会导致底质 “负重过载”,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,直接威胁养殖效益:
耗氧严重,诱发缺氧死鱼
底质中沉积的大量有机物(如残饵、粪便)会被微生物分解,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溶解氧(尤其在夜间或溶氧不足时)。底质恶化会导致底层水长期处于低氧或无氧状态,不仅直接影响底栖养殖生物(如虾、蟹、底层鱼类)的生存,还会加剧水体整体溶氧消耗,增加清晨、傍晚等 “缺氧高危时刻” 的泛塘风险。
滋生有毒有害物质
缺氧环境下,有机物会被厌氧微生物分解,产生氨氮、亚硝酸盐、硫化氢等有毒物质:
- 氨氮、亚硝酸盐超标会抑制养殖生物的呼吸功能,导致摄食下降、生长迟缓,甚至中毒死亡;
- 硫化氢具有强毒性,即使低浓度也会损伤养殖生物的鳃组织,引发烂鳃、游塘等问题,高浓度可直接致死。
破坏水质稳定,引发 “水华”“倒藻”
底质恶化会导致营养盐(氮、磷)大量释放到水体中,造成水体富营养化,极易爆发蓝藻、裸藻等有害水华。水华爆发后,会进一步争夺溶氧、释放毒素,同时也会因藻类大量死亡(“倒藻”)加剧水质恶化,形成 “底质差→水质坏→生物病” 的恶性循环。
滋生有害微生物,增加病害风险
恶化的底质(低温、低氧、有机物丰富)是致病菌(如弧菌、爱德华氏菌)和寄生虫(如锚头鳋、车轮虫)的理想滋生场所。底质环境越差,有害生物繁殖速度越快,养殖生物(尤其是虾、蟹等底栖类)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,体表易受损伤,免疫力下降,病害发生率会显著升高(如对虾的白斑病、鱼类的赤皮病等)。
抑制水草 / 藻类生长,破坏生态平衡
底质板结、有毒物质超标会抑制水生植物(如伊乐藻、苦草)的根系发育,导致水草枯萎、死亡;同时也会影响有益藻类(如硅藻、绿藻)的繁殖,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,使水质调控难度大幅增加。
二、鱼塘改底的核心目标
改底并非简单的 “清淤”,而是通过系统性干预,实现以下 5 大目标,构建健康的底质生态:
降低有机物负荷
:减少底质中残饵、粪便等有机物的积累,从源头减少耗氧和有毒物质产生。
降解有毒物质
:降低底质及底层水中氨氮、亚硝酸盐、硫化氢的含量,使其达到安全标准。
提升底层溶氧
:改善底质的通气性,增加底层水溶解氧,打破 “底层缺氧” 的恶性循环。
平衡微生物群落
:抑制致病菌、厌氧微生物的繁殖,促进有益微生物(如芽孢杆菌、光合细菌)的定植,增强底质自净能力。
优化底质结构
:避免底质板结或过度松软,形成 “疏松、透气、肥度适宜” 的底质环境,利于水草扎根和底栖生物活动。
三、关键改底技术与方法(按场景选择,协同使用效果最佳)
鱼塘改底需根据养殖阶段(放苗前、养殖中期、收获后)、底质恶化程度(轻度、中度、重度)及养殖品种(鱼类、虾蟹、贝类)选择适配的方法,常见技术分为以下 4 类:
1. 物理改底:快速改善底质物理状态(适用于重度恶化或关键节点)
核心原理
:通过机械或人工手段,直接清除过量淤泥、疏松底质、增加底质通气性。
常用方式
干塘清淤
:养殖周期结束后(如冬季休塘期),排干池水,暴晒底质(杀灭部分病菌和寄生虫),再用清淤机(绞吸式、斗式)或人工清除表层 10-20cm 的发黑、发臭淤泥(保留 5-10cm “熟泥”,含丰富有益微生物和营养盐,利于后续肥水)。
适用场景:每年 1-2 次的彻底改底,尤其高密度养殖鱼塘或底质多年未清理的老塘。
水下清淤 / 推塘
:养殖期间(水体未排干时),用水下清淤机(环保型,避免水体浑浊)清除局部(如投饵区、排污口附近)的淤泥堆积,或用推塘机疏松板结的底质。
适用场景:养殖中期底质局部恶化,且不宜干塘的情况(如虾蟹养殖周期内)。
增氧型物理改底
- :安装底层曝气装置(如纳米管曝气、射流式增氧机),通过向底层水体充氧,打破温跃层(上下水层温度、溶氧差异),促进底层水与表层水交换,提升底层溶氧,抑制厌氧分解。
适用场景:长期维持底质溶氧,预防底质恶化(尤其深水鱼塘或高密度养殖塘)。
2. 化学改底:快速缓解有毒物质超标(适用于应急或中度恶化)
核心原理
:通过化学药剂的氧化、吸附、中和作用,快速降解有毒物质、改善底质氧化还原环境。
常用药剂与选择
: | | | | |
---|
氧化型改底剂 | | 强氧化性,快速氧化底质中的有机物、硫化物,杀灭部分致病菌,同时释放氧气提升底层溶氧 | 底质发黑、发臭(硫化氢超标)、氨氮 / 亚硝酸盐高,或雨后、倒藻后应急改底 | 避免与活菌制剂同时使用(会杀灭有益菌),缺氧时慎用(部分药剂需耗氧激活) |
吸附型改底剂 | | 物理吸附底质中的氨氮、亚硝酸盐、重金属等有毒物质,降低其浓度 | 有毒物质轻度超标,或养殖中期日常维护(减少有毒物质积累) | 用量不宜过大(易导致水体透明度骤升,影响藻类光合作用),需配合增氧使用 |
中和型改底剂 | | 调节底质 pH 值(改善酸性底质),杀灭病菌和寄生虫,释放钙元素促进虾蟹脱壳 | 放苗前彻底消毒改底,或养殖中期底质偏酸(pH<7.5)时使用 | 碱性水体(pH>8.5)禁用,虾蟹脱壳期慎用(避免应激),用量需根据底质 pH 调整 |
3. 生物改底:长期维持底质生态平衡(适用于日常预防与维护)
核心原理
:通过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(益生菌),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,持续分解底质中的有机物,抑制有害菌繁殖,增强底质自净能力(“以菌改底”)。
常用菌种与搭配
芽孢杆菌
(枯草芽孢杆菌、地衣芽孢杆菌):好氧菌,分解能力强,能快速降解残饵、粪便等大分子有机物(如蛋白质、脂肪),减少有机物积累;同时能竞争性抑制致病菌。
用法:养殖中期(水温 15℃以上),每月泼洒 1-2 次,需配合增氧(好氧菌需溶氧支持)。
光合细菌
:兼性厌氧,可在低氧环境下分解小分子有机物,降低氨氮、亚硝酸盐,同时能改善底质的氧化还原环境,抑制硫化氢产生。
用法:适用于底层溶氧偏低的塘口,或雨后、夜间缺氧风险高时使用,可与芽孢杆菌搭配(互补溶氧需求)。
乳酸菌
:分解有机物产生有机酸,调节底质 pH 值(改善碱性底质),同时能抑制弧菌等致病菌的生长,尤其适合虾蟹等甲壳类养殖塘。
用法:养殖中后期(投喂量增大时),配合饲料拌喂或全池泼洒,减少粪便对底质的污染。
优势
:绿色环保,无药物残留,能从根本上改善底质微生态,适合长期维护;不足:见效较慢(需 3-7 天),受水温(低于 10℃效果差)、溶氧(缺氧时失效)影响较大。
4. 综合改底策略(高产鱼塘必备)
单一改底方法效果有限,高产鱼塘需结合 “物理 + 化学 + 生物” 协同作用,形成 “预防 - 应急 - 维护” 的全周期改底体系:
放苗前(彻底改底,奠定基础)
干塘清淤→暴晒底质(7-10 天)→泼洒生石灰(100-150kg / 亩,调节 pH 并消毒)→注水后投放芽孢杆菌 + 光合细菌(分解残留有机物,培养有益菌群)。
养殖中期(定期维护,预防恶化)
- 每月 1-2 次生物改底(芽孢杆菌 + 光合细菌交替使用);
- 每 2 个月 1 次物理改底(底层曝气 2-3 天,或局部水下清淤);
- 投喂高峰期(如鱼类生长旺季),每周拌喂乳酸菌(减少粪便污染),配合沸石粉(每月 1 次,吸附有毒物质)。
应急时刻(快速处理,降低损失)
- 底质发黑发臭、鱼虾浮头:先开增氧机(尤其是底层曝气),紧急泼洒过硫酸氢钾复合盐(氧化改底,快速增氧);
- 氨氮 / 亚硝酸盐超标:先泼洒沸石粉(吸附),24 小时后投放光合细菌 + 芽孢杆菌(降解);
- 病害爆发后:先用二氧化氯(消毒底质,杀灭致病菌),3 天后投放乳酸菌(恢复有益菌群)。
四、改底的最佳时机与频率(关键细节决定效果)
最佳时机:
放苗前 15-20 天
投喂量增大时
(如鱼类体长 5cm 以上、虾蟹脱壳期):残饵粪便增多,需提前生物改底(预防为主);
水质突变后
(如暴雨、倒藻、水华爆发):及时化学改底(缓解毒性)+ 物理增氧,避免底质进一步恶化;
养殖生物出现异常时
(如摄食下降、游塘、烂鳃):先检测底质(是否有毒物质超标),再针对性改底(如硫化氢高用氧化型,氨氮高用吸附型)。
合理频率:
- 低密度养殖(亩产<1000kg):每 2-3 个月改底 1 次(以生物改底为主);
- 中高密度养殖(亩产 1000-2000kg):每月改底 1 次(生物 + 物理结合),投喂高峰期每 2 周 1 次生物改底;
- 超高密度养殖(亩产>2000kg,如工厂化池塘、虾蟹精养塘):每周 1 次生物改底,每月 1 次化学 + 物理改底(重点关注投饵区和排污口)。
五、改底的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
误区 1:只改水,不改底
水质问题的根源往往在底质(如 “水浑” 可能是底质板结导致水草死亡,“氨氮高” 可能是底质有机物分解所致)。只调水不改底,相当于 “治标不治本”,水质会反复恶化。
误区 2:过度依赖化学改底剂
频繁使用高浓度氧化型药剂(如过硫酸氢钾、二氧化氯),会同时杀灭有益微生物,破坏底质微生态平衡,导致底质 “越改越差”。化学改底仅适用于应急,日常维护需以生物改底为主。
误区 3:干塘清淤时 “清得越干净越好”
底质中保留 5-10cm 的 “熟泥”(含丰富的有益菌群、微量元素和有机质),能为水草和藻类提供营养,促进水体生态平衡。过度清淤(底质完全裸露)会导致水体 “瘦化”,肥水困难,反而影响养殖生物生长。
误区 4:生物改底剂 “越多越好”
过量投放益生菌(如芽孢杆菌),会因有机物不足导致菌群死亡,反而消耗水体溶氧;同时,不同菌种(如好氧菌与厌氧菌)需分开使用,避免相互抑制。
注意事项:
- 改底期间需保证充足溶氧(开启增氧机),尤其使用好氧型生物改底剂或氧化型化学改底剂时,缺氧会导致改底失败甚至加重风险;
- 改底后 1-2 天内避免大量换水或泼洒其他药物(如杀虫剂、消毒剂),防止影响改底效果;
- 定期检测底质(如用底质采样器检测底层水氨氮、亚硝酸盐、pH 值),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改底方案(避免盲目操作)。
总结
鱼塘改底是水产养殖 “防患于未然” 的关键举措,并非 “出问题才补救” 的被动操作。高产高效的核心逻辑是:通过全周期、多维度的改底管理,维持底质的 “健康活力”,进而稳定水质、减少病害、促进养殖生物快速生长。只有把 “根基” 筑牢,才能实现养殖过程的低风险、高收益,尤其对于高密度、高投喂的集约化养殖模式,科学改底更是决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。
原创技术、强力诱食、源头工厂是我们的优势
北京得其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地 址:北京市大兴区金星路12号奥宇英巢3号楼1720室
电 话:400 1810 518
网 址:www.deqile.cn
自主产品:
水产诱食剂--“嗨其乐”(DMPT)
经营产品:
单项维生素 | 氨基酸 | 虾青素(巴斯夫)